年賀卡上常常會寫『初春』對吧?還有畫著江戶風格老虎的年賀卡,這次的主題是——江戶時代的曆法,也就是舊曆。在當時,曆法與庶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只是婚喪喜慶,甚至連每天該做什麼事,都會根據曆書上的指示來決定。
像《忠臣藏》的「內入」事件,其實也可能與曆法有深層關聯
這是中秋名月,也就是「十五夜」。像這樣賞十五夜的習俗,從江戶時代開始才逐漸在庶民間流行起來,它同時也是一種感謝秋季收穫的儀式。供奉秋之七草之一的「芒草」,據說是因為它形似收穫的稻穗
那供奉糯米糰子,是因為它像滿月的形狀,這也是為了感謝稻米的收穫
在舊曆中,一個月是從月亮升起(新月)到滿月再到消失的完整週期。所以每個月的第一天一定是新月。順帶一提,「為什麼叫每月的一日叫ついたち」呢?因為月亮初現的那一天被稱為「月立ち(つきたち)」,也就是「月之開始」,因此就叫「一日(ついたち)」
這裡是品川的高輪,是著名的賞月名所,但抬頭望去,月亮還沒出現。大家都在等待月亮升起——但不是滿月,而是「二十六夜的月」。這叫做「二十六夜待」,是當時非常受歡迎的活動。「二十六夜」指的是接近新月的時期,所以月亮非常細小
為什麼要特地賞這麼細的月亮呢?因為人們相信,在這個月亮升起的瞬間,會在光芒中顯現出「阿彌陀三尊」的身影。感覺拜一下會有好運,所以才有這麼多人聚集而來,也吸引了許多攤販出來做生意
這邊是壽司攤,那邊是烤魷魚
這一行人拿著三味線和太鼓,是受邀前來表演餘興節目的藝人們,就像現代的音樂祭一樣,超有趣!
二十六夜的月亮會在深夜一點或兩點左右升起,大家在等待月亮的漫長夜晚中,漸漸地不再只是為了信仰,而是變成了通宵狂歡的活動——一場「整夜不眠的派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