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舉辦的第七十六回正倉院展
正倉院內寶物被天皇敕令長久封存,未經許可不得任意開倉,長期以來受到嚴密的控管,是故所藏文物得以完善地保存。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終點」的正倉院,不僅將唐代風華展現地淋漓盡致,也完整地保留了當時東亞大陸物質文化的樣貌。
鹿草木夾纈屏風,聖武天皇崩御後的四十九日法要時,奉納了一百疊屏風,這是其中一件。特徵是左右線對稱的紋樣,「夾纈」指的是以雕花夾版印花染色而成的布料,這件屏風雕了兩個相同的版,版夾在中間後,將布料對折染色,印刷出左右線對稱的圖案。平安時代以後,就很少見到這麼多彩的屏風了。
紅牙撥鏤尺,大約高30公分,材質是象牙,染成紅色,表面經過雕刻,露出象牙底座和圖案。使用在皇帝賜與家臣的儀式上。關於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唐六典》卷二十二中記載,每年二月二日的中和節時,朝廷在常以鏤牙尺及木畫紫檀尺賜予大臣。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得過紅牙銀鏤尺的賞賜,並寫下一篇《中和節謝賜尺狀》。正倉院收藏有十把撥鏤尺。
這把尺使用的工藝技術「撥鏤」,即先將象牙染成紅、綠等色,再刻出花紋,雕刻處顯出未染色的象牙的原色,使物件顯得五彩繽紛、富麗堂皇。
四角的地方有些褪色與破損,是聖武天皇生前愛用品的證明。
黃金琉璃鈿背十二棱鏡,直徑18.5公分的豪華棱鏡,背面是在極樂淨土世界中綻放的幻想之花「寶相花(宝相華)」。「七寶」的裝飾技法是在金、銀、銅等金屬上覆蓋各種顏色的玻璃碾碎為粉末的釉藥後,在約800度的高溫下燒製,由此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透明感。「七寶」源自古埃及文明,經由唐代傳入日本。
大小不同的18枚花瓣到中心突起的紐,全部都是七寶燒。在正倉院收藏的五十六面鏡子中,只有這面以七寶燒裝飾。當時玻璃是稀少的貴重品,要使用燒製品的話大多會選擇以陶器代替,在只能用柴火燒製、溫度非常難控制的當時,使用貴重的玻璃粉末作為釉藥燒製出色彩鮮豔且具透明感的成品是十分困難的。
當時,日本國內是能生產玻璃的,在奈良興福寺建造時的報告書「造佛所作物帳」上記載著。以前在奈良興福寺境內有光明皇后為母祈求冥福,於西元734年興建的西金堂。
在西金堂的挖掘考古作業中,挖掘出大量的玻璃玉,其中有在奈良製作的。當時玻璃被稱為琉璃,和金、銀並列為貴重品,根據記載,製作了超過15萬枚的琉璃玉,用於裝飾西金堂與佛像。
琉璃玉的原料,當時的玻璃是在主原料外,添加鉛等金屬作為著色劑調整顏色。
琉璃魚形。當時的玻璃不僅用於供奉佛,也作為裝飾品等重寶的用途。這是用琉璃製成,長度約六公分的小魚, 臉上鑿了小洞,從魚臉上的小洞穿過細繩,配戴在身上作為裝飾品彰顯高貴的身分,在當時的貴族間很流行。
用細線雕刻出魚臉和魚鰓,並在細線上塗上金和銀的顏料,琉璃魚形被認為是在日本國內的工房製造的。1300年前的工匠應該不是抱持著想做出「可愛的魚裝飾品」的意識去製作的,但是以現在的審美角度看,這組琉璃魚形有著可愛的親切感。
注目的是這件盤子的背面,邊緣以金箔顏料勾邊,畫上小花圖樣裝飾。推測是供佛時盤子放於高處,禮佛時抬頭就能看到背面華美的裝飾。
試著以現代技術再現的七寶鏡模造品。
沉香木画箱,在箱中放入要獻上給佛的供物用的木箱。箱外使用「木画」技法,製作出纖細的幾何學圖樣裝飾,細部以厚度1mm以下的木板組合,這件木箱被認為是日本國內製作的。木画的原料使用各種顏色與帶有香氣的香木,常見的有沉香與白檀。當木画箱完成時,肯定是散發出豐富的香木芬芳。
綠地彩繪箱,另一件東大寺使用的供佛的獻物箱。表面的裝飾看上去像是貼上絹織品,實際上全部都是畫上去的。邊緣使用參有金箔的顏料上色,試圖仿製玳瑁龜甲的花色。箱腳是在木箱貼上金箔後,在上面施以墨繪,遠看彷彿是雕刻後的金具,試圖在有限的技術下,製作出最高等級的獻物箱。
漆彩繪花形皿,用於盛放給佛祖供物的盤子。使用完整一大片的桂木板,雕刻出複雜的花形
注目的是這件盤子的背面,邊緣以金箔顏料勾邊,畫上小花圖樣裝飾。推測是供佛時盤子放於高處,禮佛時抬頭就能看到背面華美的裝飾。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