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 故宮南院「萬國津梁:東亞海上的琉球」特展

 

趁著由沖繩借展來的三件目標物:「琉球交易港圖屏風」和日本國寶「紅地龍寶珠瑞雲紋紅型平絹袷衣」「黃地流水鑰匙菱繫紋絣織紬衣」在展時,去了故宮南院的『萬國津梁:東亞海上的琉球』特展。

「萬國津梁」是琉球王國立國時,對未來的期許與願景,但展場入口的展覽介紹文字完全沒提及這件事,算是一個細節提示。本次展覽雖然從日本沖繩借了很多好東西來,但日方借來的展品說明很少,甚至沒有,展覽側重於中國方面與琉球王國的交流,以故宮的藏品與立場來想,似乎不意外。




浦添市美術館借展的琉球交易港図屏風,在2022年於日本本土舉辦的琉球復歸50年紀念特別展時,這件屏風跟著去了東京國立博物館與九州國立博物館,似乎是提及琉球王國歷史時必定會提到的文物。

所有展品不限制拍照,只要不開閃光燈都能拍,加上故宮南院的爛立地交通不便,不會有太多人來參觀,使得能在現場輕鬆地站在展品前使用放大細節功能拍照。

完成於十九世紀的琉球交易港圖屏風,紀錄琉球王國同時與中國和日本薩摩藩的交流,能看到波上山上同時有波上宮與護國寺,也沒少了參道入口的鳥居。


首里観音堂、後方根據連續的石垣與枡形推斷,應該是首里城。首里城的某個入口前,有著以琉球文化推測應該是一對シーサー,雖然看起來只是像某種獸形。

守護琉球交易港:那霸港的三重城,三重城前方是向清王朝進貢、自福建歸港,掛著「歸國」旗的琉球進貢船,城兩側有掛著丸十字旗的薩摩的大和船。



迎接進貢船派出的接風船上,掛著「接貢」旗。可以看到有更多掛著丸十字旗的薩摩的大和船,以及掛著尚氏王朝的王室家紋「左三巴(左御紋)」的船,懸掛左三巴紋的船上方的是在那霸港內撒網捕魚的民間船。

這是在那覇港附近的「落平(ウティンダ)」裝載貴重的不含任何鹽分的湧水,準備用船運到那霸,向船隻與居民販售的賣水船,真真實實的水商売。琉球王國四面環海,即使打井汲取地下水也很難完全不含鹽分。


故宮提出的展品,以中方清宮檔案為主。看到《明史》和《福州府志》以「琉球居大海中自古不通」為開頭,忍不住覺得好笑。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借展的《南島海路略圖》,關於屋久島的形狀與相對位置畫得滿正確的。


再看西洋人畫的琉球嶼圖,同樣是海圖,畫風驟變。



自那霸市立壺屋燒物博物館借展,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由沖繩壺屋窯出品的兩隻風獅爺,側面看坐下的模樣很是乖巧可愛。

紀錄琉球使節團跨越兩千公里,從琉球到江戶「上江戶」祝賀德川將軍就任盛況的《琉球中山王行列圖》







《琉球中山王行列圖》繪卷太長了,在展期中分三段展開展示。琉球使節團使節跟隨薩摩藩前往江戶晉見將軍,獻上的物品除了馬之外,還有通過中國獲得的絹織物、醫藥品、陶瓷器、以及琉球特產的黑砂糖、漢方藥、染料等。

邊演奏音樂邊遊行的使節們所到之處都受到歡迎,並在江戶城和薩摩藩的江戶宅邸進行了名為「小雜樂」的音樂和舞蹈表演。上江戶之行持續半年到一年,期間琉球使節團會從能樂、歌舞伎以及當時在京都、大阪和江戶流行的其他表演藝術中學到很多東西。

自1634年到1872年間,實施了19次的「上江戸」。又要前往江戶慶賀又要謝恩,真是沉重的負擔。

琉球王國向清王朝進獻的物品,除了馬之外,還有從日本入手的日本刀、薰香等物品,巧妙地在中國與日本間貿易往來的琉球王國。




清宮文檔中紀錄中琉互動的奏摺,落落長的文字太多了,只拍下皇帝御覽後的硃批,看起來就是「已讀」「已讀」「已讀」「轉寄」




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借的《進貢船圖》,與清王朝時琉球使節團前往北京的路線

故宮館藏的《泥金釉萬壽齊天高足蓋碗》,根據研究,雍正年間曾賞賜六件給琉球國王,之後琉球國王轉獻給薩摩島津家,再不知怎地流入近衛家,現在收藏於日本的陽明文庫。




每逢琉球王位發生更替之際,中國皇帝往往要向琉球派遣冊封使,據說這隻右旋白螺渡海時若供於船頭,便能風平浪靜,閩浙總督向嘉慶皇帝商借用於派往琉球的冊封使船上,向皇帝借東西得寫好長的借條。

明朝萬曆年間冊封琉球世子的詔書




琉球王國工藝商品中的螺鈿製品






作為食器用途的食盒與大盤,器物都是由沖繩借展來的




兩件在台灣展出時間極短的日本國寶《紅色地龍寶珠瑞雲紋樣紅型平絹袷衣裳》《黄色地流水鍵菱繋文様絣紬衣裳》,沒有多加說明為何會被列為日本國寶等級的文物有些可惜,可能因為是尚氏王朝保存良好的第一手文物吧。



衣服背面的紋樣,在背面比較能看到《紅色地龍寶珠瑞雲紋樣紅型平絹袷衣裳》上,夾著寶珠彼此相對的雙龍和瑞雲。


同屬日本國寶等級文物的《三彩三耳壺》,南院現場的說明牌上沒有多餘的解說文字。根據壺的實家的那霸市歷史博物館說明,本壺是壺屋燒陶壺,壺體以陶輪塑成球形,底部為平底,壺肩有三個橫耳,和同在展場的風獅爺一樣是壺屋燒。



本特展協力的沖繩出展博物館群,還有沒拍到照片、但同列在感謝板上的東京國立博物館。